听说你要去当全职技术培训师?我劝你别去
题图: from Zoommy
做技术的人,总是希望用 “被需要” 来体现价值,需要来的越猛,说明自己的技术价值越高。
因为他们深信,越有价值的人,越能得到更多的物质与荣耀,最终身心都得到了满足。
但现实情况却恰恰相反,以一名普通程序员为例,不仅要应对高强度的任务、同事间沟通不良或恶性竞争,还要时刻担心因个人精力下滑,而被公司裁员的风险。
每天从鸡叫忙到鬼叫,好不容易赶完了工期,来到茶水间,端起热茶想喝一口,一扭头,那个让人生厌的产品经理又凑上来了。
说什么在非工作区域聊工作,是缓工作压力的最佳方式。
连这种歪理都能当真,看来,那些鸡汤类书籍真是害人不浅。
奋战在这样的环境中,时间一长,的确会让人觉得讨厌。于是有一些有为青年一跺脚,把辞职报告狠狠地摔在CEO脸上,大喝一声:“老子不伺候了!”
有句话说得好,你下定决心要离职的那个瞬间,或许是你人生中最帅气的时刻,但帅气之后,接下去的路该怎么走呢?
有人说,想自己创业,因为不用受气,大不了自己辛苦点,但遇事不用再看人脸色。
真是这样吗?似乎程序员思考问题总是一根经,啥都没有,脑袋一热,一拍大腿,光凭一股勇气就开干的人不在少数。
不过,这也要归功于那些常在大会上分享成功经验的技术创业者们,这种肥皂泡似的景象,很容易让热血青年们的内心涌起激情,大有走出会场便要大干一场的想法,但我觉得这种经验对当下的小伙伴来说,并没什么卵用。
为什么这么说呢
看看我们中国几千年的历史,时代造就一批又一批的英雄人物。比如饥荒年代的水稻之父袁隆平,房地产时代的李嘉诚,进入互联网时代后,马云,马化腾、李彦宏又各自占据了一片天地。
看看这些人的个人自传或回忆录,无一例外都在强调自己的努力,但事实上,除了他们的努力之外,更重要的是遇上了一个变革时代,毕竟时代造英雄,而非英雄造时代。
而当下的这个时代,显然已不再适合 “白手” 创业。
两个月前,这番大道理,我又跟某位刚从研发经理岗离职的朋友讲了一遍。
没想到的是,他听完后问我:“我打算去做全职技术培训师,你觉得如何?”
我很直接,说:“没你想象中那么简单,我劝你别去……”
他似乎有点惊讶,问我为什么。
别做理论工具型培训,你会被掏空
2011年至2013年,我担任过国内不少计算机培训机构的兼职讲师,利用双休日的时间讲一些Oracle、WebLogic的课程。
为了增加课程的干货程度,我在练习环节增加了很多工作中的实战场景,已达到拉近学员与企业之间距离的作用,再加上我那比较诙谐的性格,与口齿伶俐的嘴巴,不到一年的时间,就成为了机构中的金牌讲师,与此相呼应的是收入,从起初的120元/小时增加到180元/小,课程预约更是供不应求。
简单计算,如果身体不出状况,我基本每月都能从培训上赚到一万元左右。
这样的状态,我持续了一年,直到2013年末,我选择了离开。
当时很多人不理解,觉得这种 “固定工作 + 兼职培训” 方式很好,为什么我要选择放弃?
首先,很多培训机构为了吸引更多的生源,刻意把培训同 “实战能力” 和 “就业率” 挂上钩。其实,这些都是噱头,再怎么实战也无非是一种单调化的模拟,再怎么吹嘘就业率也无法摆脱 “缺乏实战经验” 的事实,而企业要的,是有实践应用场景经验的工程师,绝不是通过精心包装后的 “假行僧”。
我把这种培训方式称为 “理论工具型” ,特点可概括为:
打着企业级的旗号,其实是学习工具操作(如Linux、Oracle、WebLogic、Loadrunner);
课程内容与实际脱节,学习版本不是太旧,就是太新;
教学模式单一,以理论知识为主,操作过程为辅;
受硬件环境限制,无法提供企业级硬件环境(如数据量、节点数);
说完这种培训的特点后,再来说说对讲师的危害:
重复讲相同的内容,刚开始,的确能起到总结与提炼的作用,时间一长,只是恶性循环;
培训占用大量的精力与时间,阅读、运动与社交的时间大大减,时间一长,让你停滞,甚至倒退;
接触的人开始趋向低端化,无论平时的交流,还是提问,听到更多的是抱怨与投机取巧,时间一长,会影响自己的心态与判断力;
有人说,我的这些话里似乎带有一些对培训机构的敌意。
是的,从那以后,我也再没去培训机构当过讲师,也没再招过从培训机构出来的人。
可以去做企业培训师,但别全职
2014年,一次偶然的机会,朋友给我引荐了一家专做企业培训的公司,当时他们正在找一名有过通讯行业背景,并且完整经历过传统测试向自动化转型的讲师。
单从经历上看,我似乎挺合适的。
与培训机构相比,可以把企业培训理解为 “个性化需求”,通常都是带着实际问题来找老师,甚至有些需求,说是要一场培训,还不如说是要一套解决方案。况且这些客户不像培训机构的学生那么好忽悠,无论资历、经验,还是技术能力都不差,想要取得他们的认可和信任,对讲师的综合水平要求很高。
比如在需求调研阶段,对方就已经把你认定为 “水货”,那你的这笔单子也就黄了。
记得曾今在某企业培训需求调研阶段,我就被对方的技术老大刻意 “关照” 了一下。
大致的原话是说:“王老师,我们对您的方案很满意,也希望您能做足准备,到时候能毫无保留的把您的经验带到我们的团队中来。之前就有位老师,也许是准备的不够充分,第一堂课讲的内容就与方案的偏差很大,我们只能终止与他的合作……”
有意思,这话说给我听啥意思?我翻一下,是不是说 “你掂量掂量,别是个水货不懂装懂,以免到时候也让你滚蛋。”
虽说这番话让人很不爽,但根据合同,客户是享受这个权利的。
我认为,想要成为一位企业培训师,需要具备以下三点特质:
| 只有性格外向的人适合做吗?对!
不可否认,这是一项吃开口饭的职业,性格外向的人更适合。
技术培训,对专业性和目的性的要求很高。在培训的过程中,不仅要说服听众采用你所推广的产品或技术,而且要避免简单和生硬。
因此,为说服听众、达成目标,详实的案例、场景回顾和内容安排的技巧就成了准备演讲时思考的重点。外向者擅长从独处中获取能量,需要寻求和他人进行交流,在谈话中获取能量。通过有意识的训练,都可以弥补自身缺点,成为优秀的演讲者。
| 你不一定是技术牛人,但经验与背景要丰富
首先,你必须是一名技术能手,而且熟悉多门编程语言、数据库及运维方式,否则,你讲会丢失很多客户订单,毕竟你无法要求所有的客户都采用Java。
另外,客户会来自于各个行业,比如你的从业经历都是金融行业的,遇到通讯行业的需求,你的方案魅力也会在客户面前大打折。
因此,作为企业培训师,更多考研的是你在解决方案上的能力,而不是在某项技术与领域的垂直深度。
| 热爱社交,超强的学习能力
人无完人,不可能做到什么都懂,什么都精通。
有人说,社交层级决定了你的学习高度,这点我很赞同。多参加技术社区,与不同的互联网企业的小伙伴进行交流,学习他们的成功案例,做好记录,便可在培训中运用。
也就是说,要能够建立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,在充分利用自己旧知识的基础上,发挥主动性,在丰富的情境中探索实践,将新知识与自己的旧经验,构建出一些全新的实战场景。
| 不要脱离一线,不断迭代自己
千万不要脑袋一热,跳槽出来做全职技术培训师。
当今技术的迭代和更新那么快,只有保持身在一线,才能有更多的感触和洞察。一旦离开企业,就像一只水桶被关掉了水龙头,还在桶底开了个口子,只能眼睁睁看着哪天水流光。
另外,如果离开一线,就无异于离应用场景越来越远,导致理念渐渐产生偏离。
等到被时代淘汰的那天来临,就只能告别职场了。
说了那么多,我也觉得自己有些啰嗦,朋友更是听的不太耐烦。
在他的眼里,敢闯,敢拼,才是一个三十多岁男人应该有的气质。
这也正常,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吗?类从历史中所得到的教训就是 —— 人类从来不记取历史教训。
好良言,难劝该死鬼,随他去吧。
- END -
我基于 “吃草的罗汉” 的知识星球开了一个讨论群组,主要讨论 “技术演进”、“技术管理” 与 “职业变换与转型” 这三类话题,让我们一起在这个寒冬中学习、成长,不定期福利+深度讨论。
如果你想入群,扫描以下我的个人微信号,加我时注明姓名+公司+职位。